中國正在獲勝。那麼接下來呢?

內容

如果我們輸掉貿易戰,我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發現?我們金融系統的活力和靈活性掩蓋了我們生活在中國貿易戰勝利後的程度——這場勝利不僅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地使發達國家面臨貿易競爭,還促成了發達經濟體和許多中等收入國家的去工業化。然而,這並不僅僅是敵對外國勢力的惡意行為。中國從我們自身的非自願錯誤和經濟扭曲中獲利。我們的產能和外國出口市場的喪失顯示,天真的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觀點對於日益千禧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層對國際體系所帶來的挑戰是不足夠的。

即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為製造強國之前,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已經陷入危機。我們想要擁有白領工作,而華爾街則不鼓勵公司持有可能拖累投資者股本回報的問題資產,因為這些資產可能會累積監管負債或變得過於昂貴以維持。幾代人嚴酷的工業工作條件,一方面,與對輕資產企業結構的新關注,另一方面,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強大的激勵,促使生產外包。我們現在本能地進行外包,重複著過時的理由,關於勞動成本和監管靈活性——即使外包損害了國家的經濟利益。

與此相比,中國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不可能的任務,根據其國內和國際政治目標重塑世界。七國集團與其他共產國家的經驗並不具啟發性,因為中國現在是世界製造和出口的中心。與此同時,舊華沙公約從未能生產出任何令人渴望的東西,除了原材料。二十年前撰寫的分析師並未預見中國作為主要製造國的崛起,也未預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中國能有效地使數億曾生活在貧困條件下的公民城市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發展遲來地達到了中上收入國家的標準,應被視為一場人道主義的勝利,為過去的全球主義者辯護。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對世界其他地方來說是一場災難。七國集團的國家製造能力受到侵蝕,並失去了技術工人和配套產業。二十國集團的國家則淪為中國這個貪婪國家的卡車農場和礦業營地,損害了他們自身的工業化前景,並鞏固了他們作為經濟殖民地的地位。

世界上每個國家,甚至美國,都在其供應鏈中出現了無數的中國依賴。通常,我們在技術上有能力生產相關產品,但沒有潛在的本土製造商能夠獲得資金來這樣做;相反,我們必須在進一步削弱我們的能力或以中國價格的多倍浪費補貼本土製造商之間做出醜陋的選擇。

G7 分析師經常將此框架化為勞動成本。這無疑是一個因素,中國製造業工資通常在每小時 2 到 4 美元之間。然而,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工資在定義上也在同一範圍內,而這些國家在供應鏈和產品類別上顯然缺乏中國所擁有的槓桿;它們在國際體系中是「接受者」,而不是「製造者」。這些國家無法指向三十年的高平均增長(無論基數多麼低),同樣也不享有中國在原材料加工、供應鏈、港口和物流以及先進製造技術方面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沒有其他中等收入國家擁有如此不平衡的貿易差額或如此明確的計劃來實現對其競爭對手的去工業化。簡而言之,對中國製造業突出地位的廉價勞動力解釋在當今中國增長的驅動因素上是嚴重誤導的。它假設了一種在國際貿易中財務中介的穩態,這是虛幻的。

在1990年代,全球主義者相信開放中國消費市場將為G7製造商帶來豐厚的獎勵。這在某些方面是正確的;例如,無線移動公司在幾年內獲得了豐厚的利潤,許多G7進口商獲得了廉價的專業製造,同時保留了知識產權和分銷權。但總體而言,儘管中國消費市場對G7公司來說過於龐大而無法忽視,但貿易平衡對中國的偏向極為明顯,G7國家通過債務和技術轉移為製造業的消費者節省支付。

這種情況的出現,最終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已經形成了西方金融體系的黑暗反映。因此,我們必須在致力於延續這個腐蝕性體系和進行最初痛苦的政策調整以實現我們自己的社會目標之間做出選擇。而且我們必須儘快做出選擇,因為危機已經在進行中,我們解決它的窗口正在迅速關閉。

中國製造

「中國製造」曾經意味著便宜、冗餘的漂流物。現在,中國製造的產品從 2 美元的背包到高端汽車、超現代微晶片,以及全球一半的船隻。中國自豪地宣稱自己是「世界工廠」;中國外交官高維克最近告訴英國記者安德魯·馬爾,中國是世界的主要製造商,並不認為英國是一個足夠重要的對手,構成威脅。1 考慮到中國的貿易量龐大,以及這在所有先進經濟體中造成的巨額貿易赤字,這並非空洞的評論。中國產品現在對世界上最先進的供應鏈至關重要。在一些重要的產品類別中,中國公司現在是關鍵投入的唯一供應商。

這一發展是最近的。鄧小平著名的「南巡」,為中國製造業的外資開啟了大門,發生在比比爾·克林頓成為總統早約一年,而在隨後的三十年中,中國更像是一個勞馬產品的來源,而非先進產品的來源。七國集團似乎相信,中國要麼會實現民主化,要麼將停止在增長和複雜性上的上升。因此,中國的生產應該受到讚揚。這將通過降低消費品的成本,對西方生活方式帶來好處。這將刺激中國對西方商品的需求。這將增加中國與西方的接觸,同時中國人民將擺脫可怕的貧困——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2

這些信念在1992年並不不合理,也許在2012年也不算不合理,但在2024年必須被視為完全過時。中國在未自由化的情況下實現了現代化。中國對西方公司來說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這個市場遠小於中國公司在西方市場的規模。西方國家發現自己正在失去技能,並喪失了基本的工業能力。3 此外,中國人民共和國構成了一個永久的安全威脅,因為它向西方銷售的一些產品被廣泛認為充斥著間諜軟體和殺開關。

當前的趨勢線是災難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準備主導電動車和電信領域的革命;中國的製造能力超越七國集團的國家,並且擁有增強其軍事能力的經濟深度,而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正在衰退。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結果是不可避免的:資本將從其他先進國家流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對當前的安全秩序構成軍事風險,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金融和貿易風險,並且對數以億計的先進國家工人構成生存風險,他們將發現自己從事的零工和服務工作無法支持一種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在2024年,我們必須面對關於我們如何走到這裡的艱難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打算做什麼,以及我們可以做什麼來重新獲得優勢並超越他們。

一個認真的回應

首先,診斷。在金融和會計領域,美國過度學習了1960年代到1990年代的教訓。當時的願景公司,從Teledyne到Berkshire Hathaway,認為企業資本的有效使用區分了優秀的管理者和普通的管理者。4 不可否認的是,在那個時候,資本經常被錯誤配置,企業領導者因此建立了他們的聲譽(和財富),通過提高股東回報。然而,對於最高可能的資本效率的追求,最終創造了奇怪的激勵。華爾街理想的公司變成了沒有資產且利潤無限可擴展的公司。美國在以製造為基礎、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如造船或鋼鐵生產的偉大公司,被鼓勵並最終被迫將其製造外包到海外——這不是為了節省勞動成本或提高產出,而僅僅是因為將製造外包給外國第三方使他們的資產負債表看起來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他們無法外包,他們就完全放棄了產品類別,這意味著美國完全失去了這些行業和能力。很難在過去三十年中看華爾街的趨勢,而不得出一個扭曲的結論,即在華爾街眼中,資本的最有效使用是將其投入金融資產或軟體公司的估值中。

三十多年來,中國大陸始終站在這個賭注的另一邊。中國大陸顯然相信,擁有實體資產和製造能力是有益的,不僅因為它們帶來即時的經濟回報,還因為它們帶來許多有價值的無形資產和協同效應:高技能的工業勞動力、更快的原型設計週期,以及對供應鏈的掌握。三十年過去,真的有人能說中國大陸的賭注錯了嗎?

第二,治療。美國和其他西方七國的盟友不能再依賴單一的“敵友”來運作。任何合理的處方必須振興美國工業,以減少貿易不平衡,將重要的製造業帶回美國本土,並在可預見的未來保護美國的經濟和戰略安全。幸運的是,美國不必從零開始學習這一點。我們已經可以複製一些策略,不僅來自我們最成功競爭對手的產業政策,還來自美國自己的過去。

的確,中國在五十多年來明確將工業化視為一項安全問題。在1985年之前,中國的外國投資對GDP的比率從未超過0.54%,在1990年之前也未超過0.88%。只有在1992年,中國開始故意歡迎外國投資時,這一比率才迅速上升,到1994年達到5.99%。5 而當時,這些外國投資幾乎完全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出口加工行業,其他大多數行業和活動則受到嚴格保護。6 這使得中國能夠同時發展世界領先的出口行業並使其產品本土化,而不會因為破壞無數的工作和社會安排而摧毀中國高度社會化的經濟。簡而言之,中國的工業化不僅僅是其銀行貸款帳簿盈利能力的產物。這是在一個結構上仍然封閉和保護主義的經濟中,經過深思熟慮的、有針對性的選擇。它故意避免了震盪療法。我們應該像中國領導層一樣,考慮利潤的成本。

第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計劃:儘管對中國神秘性或共產黨秘密性的愚蠢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一個活躍且健談的媒體,而中國共產黨經常在公開場合進行討論。對西方來說,這似乎很奇怪,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公開且反覆地將所有籌碼押在通過獲得技術和生產優勢來革新國際秩序上。這些聲明由高層領導人在重要的黨和政府活動中以未翻譯的中文發表,並且在內部使用的政策文件中也有,因此沒有必要尋找虛張聲勢: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所得到的。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顯然打算追求這些計劃,無論我們對它們有何看法,它們都是當今大國競爭的關鍵。我們不必認為它們是最佳的,但可以接受它們驅動了中國政府的行動和選擇。

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術語,如果你專注於手段而不是目標。如果我們假設中國確實通過努力成為製造強國而實現了一些經濟成果和政治目標,那麼我們就同意中國擁有有效的產業政策。查看中國的目標將開始解釋中國的手段選擇。

當工業政策奏效時,通常始於土地改革。不是那種布爾什維克式的,將私人莊園合併成巨大的(且極其低效的)集體農場,而是原始資本主義式的,將多餘的土地或舊貴族種植園轉變為集約耕作的家庭農場,例如那些由小農擁有的,實際上是數以百萬計的新興小企業。這促進了一個能夠為國內產業提供需求的消費市場。事實上,中國在1970年代最終得出了這一結論,當時顯然集體農場完全無法滿足其城市的食品需求。

與此同時,受到貿易壁壘的保護,但受到出口紀律的約束,國內產業被迫不斷改進、提升技能,並製造或購買資本貨物。如果他們不這樣做,他們的政府將拒絕他們獲得外匯、出口補貼或運營貸款的機會,轉而支持在出口市場上成功的國內產業。7

美國在十九世紀也進行了粗略而迅速的土地改革,當時國會開放了西部的土地,讓數百萬小農民定居。在1850年至1930年的關鍵幾十年中,不僅美國,還有英國和法國的城市勞動力都消耗了美國的穀物。8 這一盈餘的收入意味著美國中西部能夠支持消費經濟,而不僅僅是維持生計。這一動態在生產和資本之間創造了一個良性循環,並推動了美國世紀的到來。

因此,今天美國部分地退回到可以稱之為後現代生存經濟的狀態,這是令人震驚的。的確,少數人正在用砍刀割甘蔗,但事實上,數百萬美國工人已經陷入了與任何更高級的生產力形式驚人地無關的零工和零售工作。在1990年代,新自由主義者向我們保證,高價值的服務工作將取代衰退的製造業中的大規模就業。(為了感受這在雷根後時代的普遍性,Primary Colors 中的比爾·克林頓角色在1991年建議朴茨茅斯海軍造船廠的造船工人應該學習編程,因為“肌肉工作將去到肌肉勞動便宜的地方——而那裡不是這裡。”)現在很明顯,這個承諾永遠不會實現;相反,我們似乎將每個人都推入服務業——不是因為它總是比製造業更好,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提供。

在發展中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的一種變體是,對於工人來說,進入低端工作是個人理性的,即使從國家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這是次優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有義務教育:作為一個國家,五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裡比擦鞋和叫賣報紙要好得多。大多數試圖實現工業發展的國家最終都會回落到某種形式的低端服務經濟。在最初的四十年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能理解這一點,並在農民的背上艱難地走向低水平的自給自足。現在我們必須問這對美國工人和美國製造業在資本投資在生產設備上系統性不受投資者青睞的環境中意味著什麼。

曾經是主要製造商的公司已經變成主要的合約買家,以便將資產削減到最低限度。美國勞動力已經分化為 (a) 企業的設計和財務專業人士,以及 (b) 零售的臨時工;生產工人僅被勉強容忍,視為必要的惡,9 如果有的話。10 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核心企業資產也由投資者擁有,而不是運營公司。要獲取資本,你必須讓華爾街分析師相信,投資於你將提供良好的回報,考慮到多樣化、流動性、風險和時間範圍;再次,我們看到華爾街推動公司盡可能多地減少資產負債表上的項目,因此,擁有和使用自己的製造資源往往會導致資本短缺。

如果我們僅僅在談論國內情況,也許「輕資產」會被視為一種企業美德。但一個假設的好壞取決於證據,而中國體系在使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優秀企業時依然成功。最終的處方是試著從中國的投資和會計中學習,並對中國經濟運作的公正分析——這可能需要拒絕一些先前被接受的關於它應該如何運作的觀念。

最近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下比較預算約束的研究認為,資本主義下的嚴格預算約束確保只有立即有利可圖的項目獲得資金,而社會主義下的寬鬆約束則資助高質量、低質量和長期項目的混合。社會主義中央計劃的失敗是眾所周知的。然而,這一失敗並不表明資本主義下的寬鬆預算約束就沒有整體的好處,即使許多_當前_的寬鬆預算約束,特別是在聯邦政府中,需要立即進行嚴格的檢視。我對發展經濟學文獻的解讀表明,受到有效金融監管和出口紀律支持的寬鬆預算約束正是哈密爾頓或李斯特模式下的產業政策所旨在實現的目標。11 如果可以防止資本湧入房地產和交易資產,並將其重新導向工業產能,那麼長期的工業目標是可以實現的。如果這聽起來可疑,那就看看過去三十年的中國工業歷史。

失敗的樣子

[T]底特律的固特異標誌上的壞消息,繼續宣告1982年災難性的汽車生產數字,可能比看起來更糟。這可能意味著不僅是日本製造了更好的汽車,他們擁有更新的工廠,工人和管理者之間的關係更好,而且日本社會以其更大的和諧、更強的基本教育信念和紀律、更有限的個人自由,對即將到來的世紀更具備準備。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更嚴峻的危機籠罩著美國。 > —大衛·哈爾伯斯坦, 《清算》

今天,許多訪問中國的遊客都評論它感覺是多麼的「現代」和「高科技」。我們假設他們並不是在訪問雲南或貴州的貧困傳統村莊。儘管如此,無論是在2004年、1984年還是1964年,沒有任何美國人會對中國的任何部分有這樣的印象。但小工具和應用程式是一回事,即使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也可以有幾座摩天大樓。要評估中國高科技的真正意義,最好還是看看汽車。

2024年北京汽車展以空前的電池能力、驚人的低價位和令人驚艷的電子技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2 閱讀這場展會報導的美國人可能會好奇,吉利究竟是何時變得如此出色,或者手機公司小米是如何成為汽車製造商的。他們也可能會感到不安,因為一個先進汽車公司的平行宇宙已經出現,卻在美國媒體中鮮有評論。我們可能不會在美國看到比亞迪或小鵬的經銷商,但如果中國汽車持續變得更好且更便宜,我們將會看到世界出口市場在我們眼前悄然流失——不僅僅是對於通用汽車或福特,還包括標緻、大眾和豐田。全球汽車產業的年營業額約為3萬億美元,遠遠是最大的消費品類別,而中國公司則從無到有,成為了競爭者。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運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生產出一流的國產汽車內燃機 (ICE)。13 自產的內燃機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汽車產業的試金石,因為汽車驅動系統是製造汽車中最困難的部分。沒有自己的內燃機設計,汽車公司不過是一個組裝套件的工廠。內燃機是機械加工、精密元件供應鏈和電子控制的結晶。掌握它確立了一家汽車公司的獨立性,因此也確立了其母國作為國際汽車出口國的地位。

然而,隨著電動車(EV)行業的大規模出現,中國(PRC)在內燃機(ICE)方面的失敗幾乎變得無關緊要。電動車不需要變速器或燃燒動力系統,但它們確實需要極其複雜的電池和電力系統。而在電池方面,中國是王者。因此,電動車的轉型使中國公司能夠跳過直到現在為止發展國際競爭力汽車產業的主要限制;這必然是自2014年以來出現不少於五家純電動中國汽車製造集團(Hozon、Nio、Leapmotor、Xpeng 和 Xiaomi)的重要因素。

然而,運氣偏愛有準備的人。當前的中國車用電池產業源自最謙卑的根基:為外國消費電子產品如攝影機和個人數字助理製造售後市場電池。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關鍵的決定,將資源投入到電池行業,超出了當時小型且不成熟的出口加工產業所需的範圍。自1990年代以來,一些城市已經要求使用電動巴士,並且在過去十五年中,中國企業和政府專注於控制鋰離子電池的鋰加工。事實上,他們的行動遠超過自由市場所能建議的範圍,甚至不惜創建一個澳大利亞鋰礦業,通過收購其他礦物的困境礦工來實現。14 自然,隨之而來的研究和加工也回流到了中國。

簡而言之,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尋求從未來的電動車轉型中最大化收益。中國已經連續十六年成為單位銷量最大的國家汽車市場,因此其國內市場具備單方面轉向新技術的深度,並且完全自給自足。15 此外,它已經將其國內基礎設施定向,以便電動車轉型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目前運營中的電動車充電站約有180萬到270萬個,16 而美國則有162,000個。17

美國汽車產業相比之下,受益於對國內市場的緊密控制,但卻遭受出口下降的困擾。美國在不受燃油經濟標準限制的車輛上的專業化創造了顯著的非關稅壁壘,製造商附屬經銷商系統也是如此。2024年5月14日宣布的對中國車輛的100%關稅是一種明確的貿易保護。但無論中國公司最終是否能夠打入美國市場,也許通過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組裝,似乎中國的出口在其他地方只會增加。

今天,通用汽車在北美的汽車生產量大約與1982年相當,這低於五十年前的年度最高產量,並約為豐田2023財年的生產量的60%。18 然而,生產數字不成比例地反映了美國國內市場,因為通用北美僅出口約六萬輛汽車;整體而言,全球通用汽車的銷售約為豐田銷售的60%,在所有附屬公司中,國際銷售約為150萬輛。相比之下,中國在2020年出口約一百萬輛汽車,2023年出口約五百萬輛汽車。19 北美出口表現的下降由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售崩潰所顯示,20 其盈利能力下降約80%,市場份額下降40%,與2014年的高峰相比。考慮到定量和定性證據,美國汽車製造商在短期內在出口市場中扮演主導角色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可以公平地說,美國是一個受保護的市場,當地品牌在全球經濟中越來越缺乏競爭力。這種情況開始更像是馬來西亞的普騰,而不是昔日的美國巨頭。

我們在這個時候不能拐彎抹角:這是一場等待發生的災難。美國汽車產業雇用約三百萬名工人,約占整個私營部門勞動力的5%。1970年代和80年代汽車產業的縮減摧毀了無法估量的價值——從使大型城市人口減少,導致其房地產和工業資本貶值,到使無數技術工人失業,並使我們失去他們幾十年的潛在生產力。人們也不能忽視家庭解體和暴力犯罪激增之間的聯繫。我們可以假設1970年代的美國汽車產業需要改革。但它的硬著陸,導致幾代人的不適、救助和價值破壞,絕對不是最佳可實現的結果。

雖然在考慮歷史類比時謹慎是重要的,但很難不去想底特律對大型、盈利汽車的偏好,以及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前不願意現代化設計,與我們當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然而,中國的電動車公司擁有的規模和國家支持遠超任何五十年前的日本汽車公司。簡而言之,中國的技術優勢並不在於應用程序或閃亮新城市的華麗空拍照片。而是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主導者,並在此過程中摧毀一個主要的美國產業。認為這是創造性破壞或自由貿易通過看不見的手分配資本的說法簡直可笑——顯然有可見的手在促成這一切。

大膽押注科技

汽車產業在中國高科技出口產業中無論在規模還是複雜性上都不是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是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21 人們普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出口國的突出地位主要是由於低工資、環境和安全標準差以及貨幣操縱。人們可能合理地質疑,這些因素是否足以支持在尖端車輛技術中的領先地位。但無論如何,車輛只是整體情況的一小部分。

《金融時報》最近報導,中國在2023年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是美國的約七倍,儘管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22 這與其他主要工業國的採用率相比,顯得非常不合常理;事實上,中國單獨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全球新工業機器人數量的一半。通常,當自動化的邊際成本低於勞動力成本時,自動化會取代勞動力。23 然而,中國的機器人投資遠遠超過中國的工資水平所預測的範圍。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投資與其他地方的自動化投資相符,但它們位於一個極端的趨勢末端,這在南韓、日本和台灣也同樣明顯。還應注意的是,如果中國因機器人研究與製造之間的協同效應而獲得的回報高於其他國家,那麼新機器人安裝的成本障礙將相對低於其他地方。

這似乎很難用美國的投資理論來解釋。事實上,美國的內陸機器人投資僅約為工資水平所預測的70%,這表明在美國,將自動化替代工資的做法是出於不情願——可能是出於對外觀的考量,也可能是因為上述提到的對資本投資的偏見。但中國是否真的對這些問題沒有敏感性?是否有其他因素在驅動這一切,就像它們推動中國在電池領域的戰略投資一樣?

自由經濟學和自由貿易無法解釋中國在機器人技術上的投資,但產業政策可以有所作為。今年三月,李強總理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年會上發表了年度《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一份優先事項和方向的聲明。該報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它不僅優先考慮擴大內需,還包括 (a) 現代化產業體系和發展新的高品質生產力,以及 (b) 通過科學和教育強化中國,以鞏固高品質發展的基礎24 和能夠推動人類邁向新技術前沿的科學機構。報告讓“西方觀察者感到難以置信”,因為該國在多年封鎖和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後需求低迷。25 然而,正如我們所見,對中國產業政策的賭注記錄可疑。

在2016年,一份中共的高層規劃文件宣布了將中國打造成“世界領先的科學強國”的目標。這對於一個中等收入國家來說,通常不是優先事項,實際上也不太可能,因為該國的中等教育完成率低於50%,而且農村學童經常缺乏眼鏡,並受到寄生蟲的困擾。26 Tanner Greer和Nancy Yu指出,當代中國的知識文化受到清朝未能現代化的陰影影響,導致了巨大的內部衝突和“百年屈辱”。此外,他們引用了政治局成員和著名知識分子王滬寧在1991年的聲明:“如果要超越美國,必須做一件事:在科技上超越他們。”類似的聲明也出現在國家安全考生的官方教科書中。這種語言對於自1812年戰爭以來享有國內安全的美國人來說,聽起來可能同時顯得偏執和自大,因為他們在享受美國和平的七十年中變得自滿。中國人並未享有這樣的安全,任何關於他們意圖嚴重性的問題都應由中國領導人的顯著、公開和明確的聲明來解決。27 即使在較不好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分子中,該國的發展規劃也被視為美國和中國體系之間競爭的定義向量。

值得注意的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受到中國政策祝福的技術都是物理技術,而不是軟體。事實上,中國在2020年至2022年對軟體公司的監管“打壓”被西方媒體視為“任性”,這些媒體已經將技術與軟體劃上等號。28 當我們說“科技巨頭”時,我們並不是在談論通用電氣或雷神公司。但當中國領導人談論先進技術時,例如人工智慧、材料科學、遺傳學、神經科學、量子計算、綠色能源和航空航天工程時,他們也指的是物理技術。例如,即使是中國的人工智慧也專注於工業應用,並且是與計算機科學分開的學術專業。29 再次,中國人民共和國無法更清楚地告訴我們,它希望在技術上達到至高無上的意圖意味著在超出常規的 物理 科學和 製造 技術上的至高無上:最硬的硬資產。

在不削弱這種雄心壯志的情況下,我們還必須考慮這份使命聲明將如何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內政治關切。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階層確實將其未來寄託於利用科技來獲得新世界秩序中的領導地位,他們仍然需要維持民眾的支持。在中國科技現代化的修辭中,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沉默的術語是人力資本。

對中國人口下降的關注已經引起了很多注意,這一現象始於2022年。30 這使得一些評論員預測,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時期必將很快結束,因為中國將在“變富之前變老”(這是一個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的老生常談)。31 一個尚未富裕且人口老齡化的中國,退休人員與工人的比例將高於繁榮時期的中國。這對於一個製造業經濟體來說是壞消息,因為在“體力工作”中,退休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在明面上,對於中國的教育水平及其對實現全面發展的影響,或者其在推動中國追求技術優勢中的角色,則關注較少。

兩個中國

根據人均GDP的中國地圖,結果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會感到震驚。北京的人均GDP超過28,00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47,000美元);上海接近27,000美元(44,000美元PPP),但三十三個行政區中有十個的人均GDP低於10,000美元,甘肅最低,低於7,000美元。中國富裕與貧困地區之間的差距比美國更為明顯——例如紐約與密西西比州之間的差距。大約有3.88億中國公民生活在這些“沒有”的地區。32

更重要的是,貧困省份的中國居民缺乏美國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機會:在國內隨意居住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_戶口_居住許可制度限制了在原籍省份以外的永久居住權,因此也限制了在該省以外擁有財產、上學或接受其他公共服務的能力。美國人對中國城市工人在農曆新年期間進行的大規模返鄉旅行感到驚訝。這不僅僅是傳統——對於許多城市工人來說,這可能是他們每年見到父母和孩子的唯一機會,因為他們的親戚可能無法合法居住在工人工作的地區。因此,中國的“偉大遷徙”是非法且不可能的。

因此,中國的移民勞動力同時受到社會衝擊的隔離,例如繁榮城鎮的貧民窟和與祖籍村莊的脫節,同時又受到機會的嚴重限制。人們可以將此與美國體系進行比較和對比:本文並不打算主張中國體系劣於或不道德;然而,中國的農村生活和教育在人的發展方面不可避免地遠遠落後於城市。部分原因是這個,部分原因是中國在可記憶的歷史中曾是一個更貧窮的國家,完成中等教育的中國勞動力不到一半。

通常,一個受教育程度適中的國家的前景是黯淡的,因為它難以提升價值鏈,並且往往停留在低製造業複雜度的水平,例如血汗工廠或加工廠。這一水平的產業比自給自足的農業更具生產力,但提供的機會很少,無法發展出技能和技術基礎,以便晉升為完全發展的經濟體。

這正是許多中國觀察者預期1990年代新開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停滯的水平,至少在一段時間內,直到它能夠達到與其他最近實現全面發展的國家(如以色列、台灣、南韓、新加坡和愛爾蘭)相當的教育水平。沒有人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能夠跨越這條線,事實上,它只在某些地區做到了。考慮到安全國家的力量以及戶口和移民勞動力系統的根深蒂固,中華人民共和國比其他平均財富相當的國家更能承受區域不平等。不過,人們仍然必須問這個系統的長期穩定性。

當然,中國可以繼續投資於尚未現代化的內陸省份的發展;然而,改變勞動力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中國今年的十八歲群體能立即達到100%的中學畢業率,並且每一個後續群體也如此,仍然需要一代人的時間才能將當前40%的非畢業率降低到仍然不足的30%。在任何對中國共產黨可接受的時間表中,沒有通往所需教育成就的路徑。

回到中國工業:我們應該注意到,中國的生產有許多領域至少與全球任何競爭對手一樣先進。這對於一個資本化、教育水平和生產複雜性變異性低的中等收入國家來說並不典型。相反,它體現了一個高變異性的國家,該國包含一些比安哥拉更貧困的地區,還有一些與波蘭或葡萄牙相當的地區,但同時也經常產生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每年六枚數學奧林匹克金牌。這還不包括“X因素”,例如它與能夠貢獻專業知識和數十億美元私人資本的僑民社區的聯繫、天文數字的貿易順差,以及與海外資源生產的深度參與。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口結構和地理差異的理解,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共產黨公開呼籲進行技術和製造業的月球計劃,即使它故意造成了超過一萬億美元的軟體公司市值的損失——必須說的是,這並未明顯妨礙其在電信、晶片設計或出口製造方面的持續進展。33 中國政權認為,持續的製造和出口優勢是生存利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進一步認為,目前其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無法達到這所需的生產力水平。因此,它決定將智力資源和投資資本從軟體和金融部門轉移到它認為能夠人為提高普通中國工人生產力的應用上——如果沒有這種干預,他們的最佳選擇將繼續是低附加值的製造業,類似於血汗工廠和裝配廠。這是在最高可能的規模上進行的產業政策,涉及最高的利益。這顯示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其政府的最高層面上積極反對自由貿易意識形態和正和國際貿易。以這種方式進行的貿易體系將無法促進中國共產黨認為對其持續的可信度和作為中國社會管理者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的發展成果。

兩個美國

是時候讓美國承認它有一個中國問題了。你不必相信另一個行為者的意識形態的真實性,但你可以相信它真誠地驅動著他們,並且他們會根據這一點行動。然而,美國領導人卻未能做到這一點。

對於「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抱怨無疑與貿易本身一樣古老。目前,隨著美國和歐洲國家提高汽車關稅,我們看到了一輪新的抱怨。西方國家指責中國的工業補貼來為他們的關稅辯護,而中國則稱西方的關稅和出口管制不公平。與其試圖在某個宇宙正義的法庭上解決這個難題,不如問問每一方應該希望達成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利益顯而易見。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國際汽車貿易的主導者,它希望為其國內企業確保一個巨大的市場,使它們在國際貿易中不可或缺,並使數以億計的裝有傳感器、無線電和固件的汽車在世界每條道路上正常存在。僅僅是智能化的好處就無法估量,但控制這些市場還將削弱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稱之為地緣政治對手的國家,因經濟動盪而使其面臨內部衝突,並資助中國在被確定為國家優先事項的技術領域持續的工業學習。

美國的利益也很明顯。在短期內,這是保護主義,這在政治上總是受到狹隘的歡迎。人們希望這不會變成僅僅是為了不具競爭力產業的貪婪保護主義,這在長期內總是失敗的,而是標誌著一項工業政策的開始,該政策應對美國社會中出現的危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無法談論工業學習和工業政策,而不接受去技能化以及北京政策在美國的鏡像效應。我們必須誠實地問自己,製造業就業的下降是否掩蓋了在國家利益上應該擁有的技能和工業能力的損失。如果這些在岸的技能無法輕易地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出來,我們應該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我們故意尋求將這些工作外包,或者我們是否將外包歸因於市場的結果。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問美國是否有一種隱含的,甚至是偶然的,_去工業化_政策,以及這在多大程度上對我們國家的前景是一個不良選擇。

在這個時刻,我們必須回想起美國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同時注意到美國的出口是一種奇怪的混合,包含大量原材料、尖端高科技產品和服務。我們可以總結說,過去從未被視為可貿易的經濟部門現在已經被我們貿易,而美國設計超高端高科技設備的能力仍然強大。與此同時,我們的進口和出口概況都不能稱為健康,因為我們擁有許多不理想的進口依賴。

因此,無論哪個政黨,下一屆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將是確定我們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將生產重新引回國內,以實現國家利益的目標。如果美國是一家企業,我們會說它在單一供應商關係上過度集中,必須找到多樣化的方式,否則將在經濟上被芬蘭化。沒有負責任的行為者會選擇處於這種情況下,沒有成功的政府會允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像許多亞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樣,我們需要約束我們的資本和商業機構,以免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地主制、裙帶資本主義或災難。

一個世代的挑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追求產業政策,還有一個明確表述的地緣戰略計劃,這一計劃在國家機構和場合中以未翻譯的中文宣布,旨在通過在多個技術革命中實現卓越來顛覆世界秩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明確打算利用貿易作為槓桿來實現這一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身的國內政治需求不利於進口成品,而更傾向於進口原材料,以便加工成增值出口。

美國的領導人和專家們將這些發展解釋為看不見的手的產物,以及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補貼。在某種程度上,這曾經是事實,但現在已不再如此。扭轉這些危險趨勢的工作已經開始了一半,因為我們已經開始考慮防禦的影響;然而,直到我們也認識到對國家能力和人力資本的影響,這項任務才能得到妥善完成。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們系統中的缺陷,這些缺陷使我們自己的機構渴望削弱我們的國家力量和健康。

與此同時,美國和其他七國集團國家在軍事工業能力上明顯存在不足。顯然,這些不足在舊經濟技術上最為明顯,例如炮彈製造和造船。我們的問題不是我們無法開發先進的無人機或飛機——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無法足夠快地製造炮彈(或無人機),即使像北韓這樣的孤立國家也能做到。和平時期和軍事生產之間顯然存在連續性,因此這應該被視為我們在製造能力上明顯不足的跡象。

在冷戰時期,美國從華沙公約組織獲取物流和電信的關鍵組件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從未需要面對這個問題,因為蘇聯並沒有生產出西方國家想要購買的成品。但如果他們有的話,將其整合進基本社會功能將被認為是太荒謬而無法認真的。然而,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和平的關係卻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這種不可接受的依賴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部話語讓任何認真的美國觀察者痛苦地明白,與中國的和平只有在我們穩定貿易並恢復我們的實力的情況下才能持續。因此,任何即將上任的政府必須準備實施一項再工業化計劃,這項計劃必須遠超過臨時補貼,以解決我們為何首先失去工業能力的更大問題。這項計劃應該將關稅和豁免作為針對戰略產品和行業的精確工具,但它也必須解決稅收、會計和金融規則等更大問題,這些問題促成了反工業的投資環境。最後,這項計劃必須以重新分配聯邦支出以通過美國實力促進世界和平的意志來實施。

過去五年在電信、物流和運輸等主要工業類別中發生了巨大的國際重組。是時候讓我們認真對待這些變化的範圍了。是時候讓美國人民要求解決方案了。也是時候讓我們向世界展示一個由美國主導的新世界秩序的貿易和工業模式,否則我們的朋友和盟友將被迫投向中共的懷抱,因為我們未能提供替代方案。失敗的社會成本,無論在這裡還是國外,都將影響未來世代的生活。我們能夠迎接這個挑戰嗎?

這篇文章最初出現在 American Affairs 第八卷,第三期(2024年秋季):3–23.
註解

2 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法," 總統辦公室,2020年5月26日。"[我]們已經明顯看到這種方法低估了中國共產黨(CCP)限制中國經濟和政治改革範圍的意願。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改革已經放緩、停滯或逆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快速經濟發展和與世界的增加互動並未導致與美國所希望的以公民為中心、自由開放的秩序的趨同。中國共產黨選擇利用自由開放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並試圖重塑國際體系以利於自己。"

3 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戰略方法」,2–3。「北京並未內化基於競爭的貿易和投資的規範與實踐,反而利用世貿組織成員國的好處,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同時系統性地保護其國內市場。北京的經濟政策導致了巨大的產業過剩,扭曲了全球價格,並使中國能夠在不公平的優勢下擴大全球市場份額,這些優勢是北京提供給其企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留其非市場經濟結構和國家主導的重商主義貿易與投資方式。」

4 威廉·N·索恩代克 Jr.,《外部者》(波士頓: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2021),xii。“辛格爾頓的表現超過了標準普爾500指數超過 十二倍 . . . 辛格爾頓與他的同儕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他對 資本配置 這一關鍵但有些神秘的領域的掌握 . . . .” (原文強調。)

5 “中國外商直接投資 1960–2024,” Macrotrends, accessed July 18, 2024_.

6 Françoise Lemoine, “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的開放,” 預測與國際資訊研究中心,2000年6月11日。這項研究發現,1992年至1998年間,超過80%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了東南沿海省份。

8 Dan Morgan, Merchants of Grain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79). “透過小麥 . . . 我看到了兩個巨大事件之間的密切聯繫,北美大草原的定居和工業革命,對麵包的無止境需求 . . . 到1800年,英國是一個依賴煤和小麥運行的國家;麵包已成為工業革命的既定食物,成為從農場和村莊的日常食物供應中抽離出來的人口的主食。英國的磨坊主轉向新的美國國家,從巴爾的摩和里士滿進口麵粉。” (英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依賴程度更高了。)

9 Andrew Tangel 和 Sharon Terlep, “波音737工廠內部的混亂在門塞爆炸之前,” 華爾街日報,2024年4月2日.

10 Jennifer Haupt, “波音文化衰退的教訓——以及如何恢復,” From Day One, 2022年5月1日.

12 Max Jerneck, “當柔性預算約束促進創新:科爾奈在日本遇見熊彼特,”工業與企業變革 29, no. 6 (2020年12月): 1415–30.

12 Georg Kacher, “北京車展是個成功,但主要是對於國內品牌,” Car and Driver, 2024年4月26日.

13 “中國從未掌握內燃機,” 經濟學人,2020年1月2日。

14 Henry Sanderson, Volt Rush: The Winners and Losers in the Race to Go Green (New York: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22), 55–59. “在2015年,贛鋒購買了西澳大利亞馬里昂山礦的25%股份。 . . . 這是一個引發新金礦熱潮的舉動,將使澳大利亞成為主導鋰生產國。 . . . 當時 [一位地質學家] 加入皮爾巴拉時,它是一支便士股。但他需要找到資金來建設礦山。 . . . 到 [2021年] 夏季,隨著世界從Covid-19大流行中恢復,皮爾巴拉礦業的股價上漲了超過四百個百分點,使其成為澳大利亞表現最佳的股票之一。”

15 福特 Model e 部門 COO Marin Gjaja 在 Inside EVs 中引用道:“中國市場的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這些參與者將有可能主導全球,除非我們福特和其他 OEM 能夠做出回應,”Gjaja 說。“想想所有的資本:人力資本、實體資本、金融資本,這些都融入了這些生態系統中以建造車輛——這一切都在被大規模顛覆,因為這項技術進步得如此之快。”Patrick George, “日本汽車製造商因電動車競賽而轉入危機模式,” Inside EVs,2024年2月19日。

16 田邊靜香,“華為在中國推出超快速電動車充電器,挑戰特斯拉,” 日經亞洲,2024年2月8日。

17 “美國的電動車充電樁數量在過去三年幾乎翻了一番,” 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2023年7月17日。

22 William Langley 和 Gloria Li, “中國機器人製造商表示保護主義無法阻止其前進,” 金融時報, 2024年4月4日.

23 “中國在機器人創新方面接近領先,新的ITIF分析發現,”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2024年3月11日。

24 “政府工作報告:於2024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表。”

25 Tanner Greer 和 Nancy Yu,「[習近平相信中國能贏得科學革命,]」(https://foreignpolicy.com/2024/04/30/china-technology-scientific-revolution-united-states-great-power-competition/) 外交政策,2024年4月30日。

26 Scott Rozelle 和 Natalie Hell, Invisible China: How the Urban-Rural Divide Threatens China’s Rise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2020)。 “我們的研究顯示,許多中國南方農村社區的40%學童每天上學時都帶著腸道寄生蟲,悄悄地消耗著他們的精力。超過30%的農村學生(四到八年級)有視力問題,但沒有配眼鏡。”

27 “在這個意義上,新冷戰的‘新’部分在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差異不再是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如共產主義與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而是基於對現代化發展道路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全球秩序安排。……如果蘇聯的解體是中國的一個教訓,使中國能夠始終保持清醒的政治意識,那麼美國的衰退則是另一個教訓,告誡中國始終要保持戰略克制,克服拯救世界的文化虛榮,並始終保持對國家建設的戰略關注,不斷增強其硬實力和軟實力。因為在國際競爭的世界中,‘權力是硬道理。’”江時功,中美關係中的“關鍵十年”,譯者:大衛·奧恩比。

28 Angela Huyue Zhang, “為什麼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永遠無法在中國復甦,” Time, 2024年5月7日.

29 A. J. Cortese, 「中國大學的人工智慧抱負有多現實?」 Macro Polo, 2023年12月28日.

31 John Gordon IV et al., 美國的國內趨勢, 中國和伊朗 (聖塔莫尼卡,加州:RAND公司,2008年).

32 中國國家統計局,訪問日期:2024年2月29日。

33 張, “為什麼大型科技公司可能永遠無法在中國復甦。”

總結
文章探討了中國在貿易戰中獲勝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指出中國不僅成功地在貿易競爭中壓制發達國家,還導致了這些國家的去工業化。文章分析了中國如何利用西方的經濟失誤,並強調了中國在製造業的崛起,這使得G7國家的製造能力受到侵蝕,並形成了對中國的依賴。隨著中國在高端製造和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西方國家面臨著失去關鍵工業能力的風險。文章呼籲美國及其盟友必須重新評估其工業政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求恢復本國的製造業,以確保經濟和戰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