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朗讀、解釋

콘텐츠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注音

觀自在菩薩,就經文來說,有兩種解釋:一、是觀察自在,徹底斷惑,法界即我,觸目菩提的大菩薩。二、是尋聲救苦的聖觀自在──觀世音菩薩。這裏雖沒有明確的標示,但兩種意義都有;而在此所謂觀自在菩薩,是泛指一切自觀自在,觀察自在的大菩薩。

我們經常聽說一塵不染,什麼東西一塵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現在這大都市里,每一秒鐘都受到可怕的污染;一塵不染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觀照而不認同,它就不會污染你了。

我們用分別心,就會因見取而受染:耳朵猶如答錄機,一首歌聽幾遍,雖然沒有見過歌詞曲譜,也就會唱了,因為人腦有記錄慣性。耳朵對聲音,如膠似漆,於是就吸收了。眼睛對形象就像錄影機一樣,見過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見到,「喂!老張你好……」留有影像嘛!

聽、記、想,慢慢在原本心態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蓋層,這六塵就構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藉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露的智能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

五蘊又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蘊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識,愈來愈多,於是我們從生到老,腦細胞的褶子也愈來愈多。小學畢業,只裝了小學教科書;國中畢業,又裝了國中的教材;大學畢業,又裝了不同的內容,這叫做蘊,接受多了、經驗多了、理解多了、常識多了,這就是為學日益。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這樣翻譯是梵漢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漢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子是他自己,合起來就是舍利的兒子。過去中東的人們也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

色不異空:異即差距、差別,一切有形、有窒礙的物質,原本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因此與沒有自性、沒有自我的空性並沒有差距,當體全同。在這科學起飛的時代,不管你怎麼分析、化驗,最後的結果總是什麼也沒有;所以物質的當體就是非物質。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意識想的都不是實體,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以假為真,顯然是錯覺。所謂緣起性空,是說由條件組合的東西,原本不有,畢竟是空。

空不異色:是說空無自性的物質,與空的實相當體是一;色相,原本是空,最後是空,畢竟是空。所有物質,把它分到不能再分,小到不能再小,最後就會證實是什麼都沒有。在科學發達的現代,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應該是很容易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什麼狀況下色即是空?用般若觀照,有、沒有,都不分別,只是一心。在大圓鏡智之下一心圓滿,有、沒有的問題根本不會發生。一種摩訶般若的心靈狀態與鏡子一樣,當機全現,過後無蹤。如果用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分別取相,空即是色。

空是沒有自性,無可尋覓,無能把捉,無可認知。如果為了說明空的道理,從前言、序論、大標題……用種種觀點來敘述,寫了一部幾十萬字的空論,結果空何嘗空?很多人說空是什麼都沒有,這叫惡取空見。空不是沒有、不是斷滅,而是大宇宙唯一的真實與永恆。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法有色法、心法。心法一念三千,色法無量無邊,而它的真相是空無自性,空無自我。法是空無自體的,好像水結成冰,並非是新物質的創生;當溫度升高以後冰化成水;溫度再升高水蒸發了,也不是生命的消失。因為萬生萬物無不以空為素材,無不當體是空,所以在這一真法界裏,既沒有真實事物的新生,也沒有毀滅的現象;既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生起,也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實體毀滅,所以說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海水一味。莊子說「道在屎尿」,有人認為這是大不敬,說髒話,污辱真理,其實真理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真理是普遍的,不是局部的。如果真理是特殊的,那是三隻腿的雞,雖然稀奇,與大眾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所謂「道在屎尿」,是說真理是普遍的、唯一的、絕對的,根本沒有第二、第三,觸目菩提。既然原本不生,最後無有可滅。真理不出於法界,法界無限,也就是時空無限。萬生萬物,一切現象,都可畫個「o」來概括,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即是由空所顯,萬象皆空。

簡單地說,一切萬生萬物無一不是由空裏來而又向空裏去,亦即佛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空是無限生機和一切發展及開創的勢能:一切由空裏來,一切又向空裏去;從空裏來,不占地方;回到空裏去,乾淨俐落,這太好了。我們正確理解了空,就不會愚昧、顛倒,就不會錯認、謬執而逍遙自在了。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這就是般若的素描。概括地說,般若的當體是個「無」,是個「無無」。因為執有則有限,無無乃無限。原本無、當體空、畢竟不可得的絕對法性,就是般若的空性、法身的素描。因為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意識啊!須知般若見不因眼,聽不因耳……不靠一般的官能而顯實相──生命的真相。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界,不僅可解釋成範疇、界限或區域,主要是指根、塵相對的作用──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作用:眼對色的感受,耳對聲的感受……這些六根對六塵所發生的一定作用就叫界。六根、六塵加六個作用,就是十八界,十八種現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又是一筆帶過,無明到老死,就是佛法講的十二因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其餘的十種因緣,都一筆帶過了。二乘聖人藉分析得解脫,菩薩則是當體即空。既然當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只是一個虛幻的過程,菩薩不觀十二因緣,無須分析,般若觀照下,當體是空。

無苦、集、滅、道:佛法的初期,佛陀審視眾生的根機,說苦、集、滅、道,若詳細講很費詞,簡單地說,苦因集有,道由滅成。為什麼說苦因集有?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都是行,是有為法,聚集多了當然苦。

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叫五陰,陰就是暗,沒有見天,沒有曝光。色、受、想、行、識,包括心理、生理、自己的認知、教育程度等。身體的組成,顯教講四大──地、水、火、風;密宗講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四大不調,百病叢生;五陰熾盛,坐臥不安;色身太健康了,精力旺盛,總想打架;受陰太旺盛,會敏感、心亂;想陰太旺盛就會妄想,胡思亂想多了,所想的都不求結論,再想下去,結果想一個問題,七、八個問題一齊湧出來,弄得精神分裂。四大不調生病固然是苦;身心太旺盛五陰熾盛無一不苦;色情狂、強暴、殺人、毆鬥逞強,一言不合,非吵即打,都是五陰熾盛之故。

無智亦無得:智是能得,得是所得,一個能得的我,一個所得的法,這是二元,不契不二法門。一涉及到二,就背離了佛法的宗旨──不二。有能有所、有生有死、有得有失……都是邊見,是二分法,不是不二法門。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因為他沒有什麼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麼;一切只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的東西,也沒有任何的外在,所以全證法性,歸無所得。

遠離顛倒夢想:顛倒是錯誤的意思,好的說成壞的、壞的說成好的、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乃至以正為邪、以邪為正、這都是顛倒。

至人無夢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修養到家的人,平時凡事都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不會做夢了。白天沒有記錄慣性,既不錄影,也不錄音,到了晚上睡著以後,螢光幕就放不出影像來了。另一種解釋是至人寤寐一如。白天似乎如夢如幻,晚上也與白天清醒的時候一樣。所謂夢幻三昧、如幻三摩地就是至人的境界。能夠觀自在的菩薩,當然寤寐一如,所以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究竟就是最後、畢竟。能夠證入上述境界,一切皆無的菩薩,最後一定能證得生命的真實──涅槃。涅槃就是常、樂、我、淨;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恆。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世是時間,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大覺佛陀,都離不開般若波羅蜜多,他之所以成佛、解脫,都是借著大智慧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離開般若,就沒有大覺的佛陀。大覺佛陀都是因為證得般若,以般若做為他生命的內涵,做為他理智、情感的全部,方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是無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覺。意即無上正等正覺,是至高無上的正確覺受,也就是摩訶般若。離開覺受,就沒有正覺,也沒有生命。因此,佛法最貴得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最貴得正受,正受有二種意思:即真正的受用和正確的覺受,覺受不正確,便遠離解脫道。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要知道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這就是成為最高神位的秘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秘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秘訣、是不能說等一等、等老了有空再來做的秘訣。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跟你畫唬爛說假話的。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是總持的語言,又稱真言──真實的語言。由此可以知道,智慧的解脫法門,有偉大無比的神秘力量,具足無量光明,可以破除無明、黑暗,開展光明的人生。沒有什麼比般若更高、更上、更尊貴的了,也沒有別的咒可以和它相提並論,更不要說能超越它,連和它相等的都沒有。能去除一切的痛苦感受,絕非虛假,所以我才說這個咒: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語: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 藏語: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是大乘佛教表達空性和般若波羅蜜觀點的經典,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本經是《大品般若經》的別生經,取自〈習應品〉和〈勸持品〉,作為《大般若經》的精要而集出,無序分與流通分。與《金剛經》並為通行最廣的般若經。

《心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是大乘佛教中最為普遍的經典之一,對於佛教信仰者和實修者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它被認為是「般若」學的精髓,是通往涅槃之路的重要指引。那麼,心經由來又是怎麼樣的呢?

《心經》是由印度僧人菩提流支所傳授,他是印度的般若學大師之一,也是唐朝著名的翻譯家鳩摩羅什的老師。據說,當時菩提流支在靈山住持寺院,這時有一位名叫舍利弗的比丘前來請教他,希望他能夠指引出通向涅槃的路。菩提流支便傳授給他這部經典。

《心經》的傳承過程中,有著許多的傳說和神話。其中最著名的故事,是關於唐朝著名的翻譯家鳩摩羅什如何得到這部經典的傳承。據傳,當時鳩摩羅什前往印度求法,但是他不懂梵語,無法理解當地的語言。於是,他前往靈山拜訪菩提流支,希望他能翻譯這部經典。菩提流支便傳授給他《心經》,並告訴他:“這部經典是寶貴無價的,你要好好珍惜。”

鳩摩羅什把《心經》帶回中國後,進行了一次翻譯,並在唐朝晚期成為了中國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這部經典在中國的影響非常大,被譽為“佛教之王”。它不僅影響了佛教信仰者,也影響了中國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如今,《心經》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普遍受到尊敬的經典之一。

在此背景下,佛教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即「般若學」。在這種思想體系中,「般若」即是指通達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為沒有空性的智慧。而「波羅蜜多」則是指到彼岸或圓滿成就的意思,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心經」就是般若學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它起源於印度,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說,「心經」最早的版本是由印度佛教學者翻譯成中文的。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版本的「心經」,如《大智度論》、《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

唸誦「心經」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帶來多種功效。首先,唸誦「心經」可以幫助人們靜心冥想,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經文中的內容涉及到諸多哲學和宇宙的真相,透過不斷重複唸誦,人們可以逐漸深入理解和體悟,從而增強自己的信仰和修行的力量。

其次,唸誦「心經」還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內心的煩躁和焦慮。現代社會中,人們面對著種種壓力和挑戰,往往會感到焦慮和不安。唸誦「心經」可以讓人們暫時放下這些煩惱,進入一種平靜的狀態。經文中也提到了「心無罣礙」,這個狀態是非常珍貴和難得的,可以帶給人們一種平和的心境。

另外,唸誦「心經」還可以提高人們的智慧和境界。經文中的內容涉及到很多深刻的哲學問題,通過不斷地唸誦和體悟,可以幫助人們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開啟更高層次的覺悟。

最後,唸誦「心經」還可以帶給人們一種神秘的體驗和感受。經文中所描繪的世界和真理,讓人們感到一種超越現實的感覺。這種體驗可以幫助人們超脫世俗的束縛,更好地體悟自己和世界的本質。

요약하다
《心經》是佛教經典,主要探討空性與智慧。經文中,觀自在菩薩透過深刻的般若波羅蜜多,洞察五蘊皆空,從而超越一切苦厄。經文強調色與空的關係,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意味著物質與空性並無本質差異,皆為因緣所生。舍利子作為佛陀的弟子,象徵著智慧的傳承,經文中提到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人類存在的基本構成,然而這些都不是永恆不變的實體。透過般若的智慧,修行者能夠超越對物質的執著,達到心靈的解脫與涅槃。最終,經文以咒語結尾,強調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能夠消除一切苦難,帶來真實的解脫。